图为祭扫现场。 陈晓阳摄/光明图片
【特别关注】
8月7日,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,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率使馆馆员、在缅中资机构、媒体记者、留学生代表和缅华各界侨胞、远征军后裔代表共150余人,前往中部城市东吁(又称同古)举行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祭扫仪式。
时值缅甸雨季,从首都仰光前往东吁的路上,时而狂风大作,时而骤雨倾盆,“3·28”强震留下的创伤仍在,高速公路上坑洼遍布、泥水翻涌,车队只能缓慢前行,历经5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。
祭扫仪式上,乌云低垂,雨水拍打着每个人的衣襟。在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前,马珈神情肃穆,宣读祭文:“八十载烽烟虽逝,念忠魂故国未忘。”祭文声在雨中回荡,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悲壮的历史。
1937年,日军封锁中国海岸线后,中国紧急修筑联通缅甸的滇缅公路。这条1938年8月建成通车的公路全长1100多公里,援华物资在仰光港卸货后,经铁路、公路运送至中国。这条运输动脉畅通与否,影响着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局的走向。
1941年12月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军企图截断滇缅公路,彻底锁死中国的运输生命线。1942年初,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,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,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展开血战。历时12天的同古保卫战中,第200师以牺牲800人的代价,歼敌4000余人,打退日军20多次冲锋,首战扬威。
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,历时3年零3个月,先后投入兵力40万,伤亡接近20万,最终取得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,打通了国际援华通道,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“异域捐躯,未悔马革裹尸;天涯望乡,唯愿金瓯无缺。”祭扫现场,全体人员肃立默哀,向纪念碑敬献花圈。同日,在密支那、仁安羌等地,当地侨社受中国驻缅甸使领馆委托,向中国远征军纪念设施敬献花圈并举行祭扫仪式,共同缅怀先烈。
缅甸官方媒体《缅甸环球新光报》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评论文章中特别指出,缅甸位于南亚、东亚和东南亚交会处的独特地理位置,使其成为盟军支援中国抗战的关键通道。滇缅公路、中印公路(史迪威公路)等运输线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,深刻影响了亚洲的命运和未来。评论强调,“成功之所以成为可能,只因为各国人民能够团结协作”。
历史的记忆永不磨灭,中国远征军将士的爱国之心、报国之志,将永远激励后人。纪念碑静静矗立,在雨水的冲刷下越发庄严肃穆。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,中缅两国人民共同缅怀那段并肩作战的历史,也共同展望和平发展的未来。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,更需倍加珍惜。
(本报仰光8月8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陈晓阳)
专业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